查看原文
其他

阿里影业五年「出海史」| 专访阿里影业副总裁何弭

一起拍电影编辑部 一起拍电影 2020-12-04



作者 / 白萝卜

截至目前的影院复工热映新片中,《1917》无疑是口碑最好的一部。
 
无论是其“一镜到底”的呈现手法还是故事主人公穿越生死的惊险历程,都让这部影片是一部生而为大银幕的电影,同时,也是一部带领观众“进入电影”的电影。
 
当然,《1917》的成名并不是现在,在2019-2020颁奖季内拿下多个前哨奖,口碑一路领跑身负众望,被认为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有力竞争者。在“颁奖季宠儿”“奥斯卡遗珠”等多个标签之下,也让这部影片的进入内地市场之路颇受关注。
 

《1917》上映背后,影片出品方兼国内协助推广方阿里影业再次成为焦点,因为这也是阿里影业继《绿皮书》《何以为家》《徒手攀岩》等项目后再次助力海外高口碑作品登上内地大银幕。可以看到,阿里影业参投和负责宣发的海外影片连年迎来市场爆发,优异成绩背后阿里影业的选片眼光和宣发经验也引人好奇。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也采访了阿里影业副总裁何弭,听他讲述《1917》的幕后故事及阿里影业的海外投资思路。
 


蜜月期的又一次加码——
凭经验和信心拿下《1917》
 

合作开始得很简单。

 
“几年前我们跟安培林(指Amblin Entertainment安培林娱乐)就达成了一系列战略合作,我们的合作一直在‘蜜月’期,每年他们的片单是拿给我们优先选择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发现了《1917》这项目,”谈起最初与《1917》的合作,何弭这样说道。
 
2016年阿里影业入股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创立的安培林娱乐,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投资、联合制作、衍生品合作及宣传发行领域开展密切合作,也正因如此,有了后来《圆梦巨人》《一条狗的使命》《绿皮书》等这些影片的合作故事。
 

在阿里团队一开始接触到《1917》时,影片还只到大纲阶段,但是阿里内部的选片过程非常迅速,从宣发团队到上层绿灯委员会都一致看好这个影片——“我们团队几乎全员投票通过,因为这个项目从整体来讲是完全符合阿里影业选片小、真、正、大四个维度,而且一个小人物在大的战争背景下遵守承诺、完成任务的精神也很可贵,所以我们认为这个片子不管从内容还是可能获得的商业收益上都是不错的,就马上拍板把这个片子拿来国内试试。”
 
(注:小、真、正、大分别代指小人物、真故事/真英雄、正能量、大时代/大情怀)


在影片大纲阶段就果断下手,既是基于对合作伙伴的信任,更多也是来自几年历练下来团队的经验与信心,在《一条狗的使命》《绿皮书》《何以为家》等多个大小爆款背后,阿里内部团队积累了一定的方法论和心得,同时面对项目的信心也得到很大提升,就像何弭所说“我们认为自己对片子的判断也在变得准确”。2018年的《绿皮书》阿里决定参投也是一个晚上就迅速决定的,好片子可遇而不可求,遇上了也更需要一个懂它的知音。
 
作为同样是奥系高口碑作品的《1917》,阿里影业协助引进和发行方拟定的内地市场之路也借鉴了《绿皮书》的成功经验,1月初颁奖季热潮时就发布确定引进海报,在计划中能够在奥斯卡颁奖礼日期附近上映,但是疫情危机的爆发打乱了所有计划。在北京疫情二次爆发之前,阿里影业还在5月中旬推出过一版“樱花”海报,海报上“相约影院 依旧一起”的slogan既与片名形成谐音,也是在又一波“院转网”热潮中明确告知观众影片坚持大银幕上映。


疫情危机的出现打乱了《1917》原定的上映计划,而影片在疫情后期的定档也面临新的问题,例如错过了颁奖季节点、天然热度降低,影片所获奖项并不像《绿皮书》那样耀眼、大众认知上的冲击力减弱等,这也意味着阿里在宣传工作上要更多依靠影片本体。对此何弭也表示:“它最大的卖点就是一镜到底”,围绕影片独特的“一镜到底”拍摄及呈现方式,阿里也与营销团队一起策划了“大银幕首选”“IMAX版全程呈现多26%画面内容”等话题,引导大家关于沉浸式观影的关注和选择。


除此之外,通过主人公人物形象与精神品质进行情感营销成为此次《1917》宣传过程中的核心策略,“一个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能够克服困难、坚守承诺,我相信就算很多观众对于‘一战’没有那么了解,他也能get到这个情绪和精神,这个能帮助很多观众跨过文化、历史背景等障碍,”就像何弭所说的,“选择电影中能够抓到人的部分”,这不仅是营销的发力点,同时也是影片本身的内容闪光处。
 
截至目前,《1917》票房已经突破4700万,豆瓣及淘票票评分分别为8.5和8.7,在疫情后期的特殊市场环境下,《1917》的市场表现略逊于以前的《绿皮书》《何以为家》等影片,不过作为影院复工后首波定档上映的新片,《1917》的登场也意义丰富,更何况,像这样“一镜到底”的独特作品能够登录国内院线,也是一件好事。



海外项目宣发体系构建——

基础设施建设+情感&精准营销

 

《1917》上映,阿里影业的履历表上又添一份星光。

 

“第一道分水岭是《一条狗的使命》,我们第一次把影响力做到那么大,行业开始重视我们;自从《绿皮书》以后,也初步奠定了我们在行业中的地位,”谈到阿里影业与海外项目的合作,从2015、2016年的起步至今算起来也过去四五年,何弭将这段成长过程大致做了上述划分。
 

阿里影业开始做进口片的同时也是学习宣传营销的过程,何弭表示:“那时候我们本身的宣发业务也才刚起步,所以更多地从一些进口片里学习影片的营销方式,它们已经在海外做过一轮发行放映了,我们就去学习好的方式方法”。2017年《一条狗的使命》上映,其突破市场天花板的6.08亿成绩与高口碑也让背后的阿里影业被关注。而2019年紧随奥斯卡颁奖礼日期上映的最佳影片获得者《绿皮书》,则再次体现了阿里选片的眼光和背后高效的宣发能力,随着《何以为家》《一条狗的使命2》《徒手攀岩》《海上钢琴师》等影片的接连上映,阿里影业的海外项目合作也正入佳境。
 
在宣发方法论的演化和沉淀过程中,《绿皮书》和《何以为家》也最为典型。在参与合作多部影片之后,阿里团队内部其实得出一个心得——“进口片和国产片最大的区别是,片中发生的故事以及故事背景大部分不在我们中国人熟悉和习惯的文化环境中,导致观众理解有一些障碍,但里面有一个东西是相通的,就是情绪和情感。”
 

所以在许多影片营销过程中,“情感营销”都成为重要的抓手,例如《绿皮书》中关于“友谊”的呈现,《何以为家》中“孤儿”内心世界的表达以及《1917》里“小人物”信守承诺的精神等,这些人类共同的精神与情感可以跨越文化、地域隔阂,也成为宣传影片时有力的支柱。其中让何弭感到最难却也最满足的影片是《何以为家》,毕竟这是一部来自遥远国家、陌生背景甚至原片名“迦百农”都让中国观众摸不着头脑的小片子,而阿里影业与合作方路画一起把片名改成了通俗易懂的“何以为家”,并且在选择主海报时放弃了国际发行时的通用版本,改用主人公笑脸的那一款,也是希望更容易被国内观众接受。


同时,“精准营销”也是阿里成功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旗下的用户观影决策平台淘票票、一站式数字宣发平台灯塔等都为宣发团队提供数据支持。何弭也表示“外片和国产片相比营销方式也有一些差异,会做更多精准人群的营销,同时整个淘票票用户调性也是偏资深影迷群体,能够助力高口碑进口片的营销推广效果。”例如在淘票票平台上发布的《1917》“一镜到底”特辑的阅读和转发量很高,平台用户也会递进式影响身边的潜在观众。所以能够看到,阿里影业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也成为电影营销过程中的赋能环。
 
当然,多部高口碑影片的成功也会加速淘票票平台上资深影迷的聚集,包括其与上影节、北影节、艺联的合作也在侧面塑造平台用户画像,正向循环之下也加持了影业宣发策略的精准与高效。

 


重返内容赛道进行时——
国际国内业务并进
 
耀眼成绩单背后,为阿里影业迎来诸多美誉,如“外片最佳合伙人”“爆款收割机”“阿里架起奥斯卡电影与中国市场的桥梁”等,这是对于阿里影业与海外项目合作过去的肯定,而接下来,阿里也有自己的打算。
 
目前阿里影业与海外项目的合作,专注于挖掘海外高口碑优质电影,通过参投或者协助宣发推广与其达成合作推入国内市场,这一类作品阿里影业近几年做得风生水起,例如《一条狗的使命》《绿皮书》《何以为家》《1917》等,接下来,阿里团队也在重点看欧洲电影,如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
 

同时,全新的合作方式也正在出现,此前阿里影业总裁李捷就在上影节期间表示“借鉴我们在国际电影中的经验,会觉得类似于《绿皮书》和《何以为家》怎么在中国拍出来,这方面也是我们的兴趣”,何弭也谈到目前在寻找一些海外优质IP引入国内进行翻拍,已经有项目在进行中。
 
而在《一条狗的使命》《绿皮书》《1917》等合作项目背后也可以看到,阿里的合作从投资到宣发贯穿全程,并且基于与安培林的深度合作基础上,对此何弭也表示:“我们在对外做投资的时候还是偏向于业务投资,对方跟我们的业务本身能够形成互补或者合作的关系,我们才用资本合作把关系拉得更近。但是在好莱坞跟中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还是挺大的,很多时候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达成深度合作。”或许也正因如此,在2016年入股安培林娱乐之后,阿里影业也没有更多资本出海的动作。
 
“我们目前还是以国内市场为最主要的发力方向。”谈及业务方向规划,何弭很明确地表示道。
 
所以阿里影业在做的事也很好理解,这是一家内容公司,而在内容业务方向上,一方面通过协助引入高口碑海外作品让国内观众看到更多元化的优质电影,另一方面在国内参与大档期的头部电影,并开始积极合制与自制,如与中影合作,刚刚于上午宣布定档国庆的《一点就到家》。


项目合作之外,李捷在上影节期间也特别提到独立制片人计划,希望未来用3至5个月的时间做全行业制片人的开放式合作,双方可以从项目投资、项目开发、人才合作三种方式开展合作。内容生产的核心是人才培育,所以在阿里的独立制片人计划背后,也可以看到阿里影业向内容打造更深处进发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影业正在“重返”内容赛道,所谓“重返”,其实是阿里基于自身优劣势“迂回”成长的一条道路。2014年成立伊始阿里影业也操盘过一些大导演、大流量、大IP项目,成绩并不好,于是阿里影业选择从优势入手即做平台、打造产品,所以有了淘票票、灯塔、凤凰云智等基础设施,就像李捷所说“先‘退出’内容行业,因为有问题,一直做不出来。”
 
在完成平台搭建的同时,投资和宣发层面的项目合作也多起来,在大量学习积累过程中“世界打开了,不像以前一样在摸索”,时候到了,于是在去年8月的内部会议上,李捷表示“我们要重返内容赛道”,同时确定了上述内容发展方向,结合去年和今年的项目情况也可以看到,这一次阿里影业有“备”而来。
 
而在阿里影业的内容布局中,以国内市场为瞄准点,国际和国内业务双线并行发展,《1917》的上映对于阿里来说是疫情危机结束后的第一部影片,接下来《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一点就到家》、《拆弹专家2》,以及参与其中的《八佰》、《信条》、《我和我的家乡》等也将陆续上映。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对于行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洗牌、整合的过程中,内容能力这一核心竞争力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尤其是疫情后期的行业对于内容的回归与要求也会更加重视,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阿里影业的内容业务构建与发展无疑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本就是一个内容行业,内容发展才是行业发展,内容公司须得靠内容打天下。
 
眼下,内容+科技的阿里影业也正在“重启”,未来路还长,相信阿里影业的故事也还有更多。



近期热文

为什么要期待《八佰》?
“创作创作再创作”| 对话于冬

2020年最值得期待的100部国产电影|特别策划

为什么中美几乎同时选择向电影窗口期开刀?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约稿

请联系微信ID:

15201655723   yqpdy2018

 1028627745   64977817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